日日操日日碰,亚洲欧美日本综合,夜夜噜噜噜,久久久久久久亚洲国产精品87,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色婷婷亚洲,aa级亚洲电影

你好,歡迎訪問新世紀檢驗認證官網!因為專業,所以信賴!
English 400-016-9000
 位置:首頁 / 政策法規

柳州市《關于加快推進柳州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

發布時間:2020-05-13|
為進一步落實《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廣西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桂政發〔2019〕7號)文件精神,加快推進柳州市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以產業振興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現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目標

到2020年,全市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農業產業結構布局更加優化,創新驅動力增強,綠色發展特色鮮明,效益進一步凸顯,競爭力加速提升,初步構建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農業高質量發展效益突出。糧食綜合產能顯著增強,優勢特色產業進一步向優勢區域集中,林業、水產畜禽、水果發展成為100億元產業,蔗糖發展成為80億元產業,蔬菜、蠶桑發展成為50億元產業,休閑農業發展成為30億元產業,茶葉發展成為20億元產業,食用菌、中藥材發展成為10億元產業,基本形成柳州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體系新格局。

——農產品品質品牌明顯提升。優質品牌農產品供給能力明顯增強,農產品品質、質量安全水平和品牌農產品占比明顯提升,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農產品品牌價值及形象進一步提升,力爭國家級和自治區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3個,品牌營業值超10億元的農產品3個以上,品牌農產品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40%以上。

——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全市主要農產品初加工轉化率提高到68%以上,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基本形成縣縣有規模以上加工企業、每個優勢特色產業有加工龍頭企業帶動的發展格局。新產業新業態新經濟不斷壯大,農業農村經濟活力顯著增強。

——助推脫貧攻堅有力。全市現代特色農業對鞏固提升產業扶貧、產業富民、農民增收的貢獻日益凸顯。實現產業扶貧到村到戶全覆蓋,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9%以上,其中以經營現代特色農業產業為主的家庭經營性收入貢獻比重每年保持在45%以上。

二、主要任務

圍繞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目標,集群發展和提升柳州市11大特色產業。

(一)提升打造優質糧食產業

全市以柳江區成團鎮、柳城縣古砦鄉、鹿寨縣中渡鎮和融安縣大良鎮為重點區域,建立10萬畝以上優質稻基地。重點打造柳江區、柳城縣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集聚區。在柳江、柳城、鹿寨等縣區建立富硒米標準化特色糧食示范基地,在三江、融水等縣區建立紫黑香糯標準化特色糧食示范基地,大力推廣“超級稻+再生稻+養魚(養鴨)”等生態模式。培育2家以上糧食產業化自治區級龍頭企業,認定一批糧食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打造柳州富硒米品牌,支持成團大米、融水香粳糯申報地理標志產品。2019年基本完成10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工作,2020年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電子地圖、數據庫和管理平臺。到2020年,全市糧食生產播種面積穩定在219萬畝、產量74萬噸的水平。

(二)提升打造糖料蔗產業

落實劃定84萬畝糖料蔗生產保護區,建設46.4萬畝“雙高”糖料蔗基地,建設37.6萬畝非“雙高”基地蔗區高標準農田,并逐步將“雙高”基地建設范圍覆蓋所有劃定的糖料蔗生產保護區。在柳城縣打造甘蔗產業高質量發展集聚區。在甘蔗主產縣(區)建設甘蔗良種繁育基地,鼓勵制糖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糖料蔗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支持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研發推廣“柳”字號甘蔗新品種,推進糖料蔗良種育繁體系建設。支持制糖企業做大做強,打造年制糖能力100萬噸以上的大型制糖企業集團。引進外地企業在我市建設柳州(柳城)蔗糖產業園、魚峰光明產業園,打造涉糖產品加工園區。到2020年,全市糖料蔗種植面積穩定在100萬畝,平均年產量500萬噸,產糖能力60萬噸,蔗糖產業發展成為80億元產業。

(三)提升打造特優水果產業

優化區域和品種布局,大力發展優勢柑桔,引導葡萄產業提質和培育高海拔特色水果。打造“一帶一圈”柑桔產業區域布局,以融安縣、柳城縣為中心,沿著209國道從北至南打造以滑皮金桔、脆蜜金桔為主的金桔產業帶;以鹿寨縣、柳江區及城市周邊為中心,打造以沃柑系、沙糖桔為主的中晚熟柑桔產業圈。在柳城縣和鹿寨縣創建柑桔產業高質量發展集聚區,在融安縣創建金桔產業高質量發展集聚區。培育1家從事水果生產銷售的自治區級龍頭企業和3~5家市級龍頭企業。在融安縣、鹿寨縣和柳城縣分別培育1個水果深加工企業。重點支持柑桔高標準商品化處理生產線和冷鏈物流配送體系建設。持續在國內一線城市舉行柳州柑桔產業推介活動,支持“柳”字牌柳州脆蜜金桔、柳州葡萄申報地理標志產品。到2020年,全市水果種植面積穩定在120萬畝,總產量120萬噸,優果率達75%以上,其中柑桔面積達100萬畝,產量100萬噸。水果全產業鏈產值力爭達到100億元。

(四)提升打造特色蔬菜產業

鞏固柳江區、鹿寨縣外銷型蔬菜產業帶,適度擴大水生蔬菜類、根菜類、瓜類、茄果類等蔬菜規模,大力發展秋冬菜生產。提升城市郊區“保障性菜園”,穩定短期葉菜類生產,著力打造高標準螺螄粉原材料基地。在柳江區創建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集聚區。打造融水縣高山蔬菜產區,加強山區特色蔬菜保護開發。突出標準化生產,創建一批城市“菜籃子”基地。扶持發展百朋蓮藕、三都香蔥、中渡水蕹等特色品種,推廣應用間套種、輪作等高效模式。建立健全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發展綠色、有機食品和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支持柳江香蔥、柳城香芋、鹿寨豆角、融安頭菜等申報地標產品。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扶持蔬菜產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培育蔬菜經紀人隊伍,強化特色果蔬精深加工和流通,支持發展冷鏈物流配送。提升百朋鎮、成團鎮、三都鎮、進德鎮等蔬菜基地,爭創1個自治區級蔬菜特色產業優勢區。到2020年,全市蔬菜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分別穩定在150萬畝、220萬噸,蔬菜產業發展成為50億元產業。

(五)提升打造優勢蠶桑產業

鞏固提升“中國繭絲生產基地”地位,重點建設鹿寨縣、柳城縣等蠶桑生產基地縣,打造2個可供穩定生產5A級以上高品位生絲的優質原料繭示范基地縣,力爭鹿寨縣成為中國優質繭絲生產基地縣。在柳城縣、鹿寨縣創建桑蠶產業高質量發展集聚區。創新推廣應用嫁接桑改擴種、桑樹機械化伐條、省力化養蠶、全自動小蠶飼育機等新技術新機具。提升蠶桑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大力推進桑枝種植竹蓀等生產模式,加快桑葉菜、桑葉粉、桑食品開發。試點推廣融安縣潭頭鄉培村村桑蠶產業化聯合體改革經驗,引導企業與合作社、家庭農場、生產大戶形成規范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加快鹿寨縣繭絲綢加工集聚區建設,通過招商引資重點突破印染環節技術壁壘,推進繭絲綢精深加工。到2020年,力爭全市桑園面積保持48萬畝,鮮繭產量5萬噸,生絲產量4000噸,桑蠶全產業鏈產值達到50億元。

(六)提升打造茶產業

突出布局,打造三江縣、融水縣生態產茶大縣,加快三江縣易地扶貧安置點萬畝茶園建設,在三江縣創建茶產業高質量發展集聚區。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和“六個一”綠色防控措施,完善產品質量監控溯源體系,創建標準化綠色食品級茶園和富硒茶園基地,通過綠色以上認證或GAP認證的茶園達到11萬畝,建設富硒茶園8個。加快本地茶樹品種培育、示范,推廣地方茶新品種(系)種植。支持開發三江侗茶、柑普茶等新產品和打油茶、茶菜肴等功能食品。加強精選拼配,支持柳州早春茶、柳州紅茶、三江茶、融水古樹茶申報地標產品,打響區域公共品牌。試點推廣布央茶葉產業化聯合體改革經驗,培育自治區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以上茶葉生產龍頭企業達到15家,通過SC認證的茶葉企業(合作社)達到45家。加快建設八江鎮全國農業產業強鎮項目和三江茶葉廣西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爭創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三江縣農產品加工集聚區、三江茶城二期、八江鎮茶葉標準化加工園區,打造布央村、大樂嶺等5個茶旅文旅示范點。到2020年,全市茶園面積發展到23.5萬畝,干毛茶產量達1.5萬噸,茶產業全產業鏈產值超過20億元。

(七)提升打造食用菌產業

在融水縣創建食用菌自治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集聚區,加快發展一批柳城縣、柳北區食用菌周年化生產專業村屯。推廣桑枝栽培食用菌、蔗髓種植猴頭菇等生產模式,支持和鼓勵利用冬閑大蠶房生產食用菌,創新發展靈芝、竹蓀、木耳、反季節夏香菇等高山林下食用菌。推廣融水縣的“企業—合作社—農戶”合作發展的模式,著力培育一批食用菌產業化聯合體。重點推進綠色食品、農產品地理(保護)標志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打造柳州食用菌高山生態特色品牌。到2020年,全市食用菌產量穩定在12萬噸,產值達到10億元。

(八)提升打造中藥材產業

落實推進壯瑤醫藥振興計劃,重點布局融安縣、融水縣、三江縣大宗和名貴道地中藥材發展,鞏固發展青蒿、羅漢果、山藥、厚樸、勾藤、山藥等優勢品種。推動中藥材產業化龍頭企業與現有基地對接形成穩定供求關系,支持企業聯合村集體、專業合作社、生產大戶等發展自有基地。統一規劃、突出特色、連片開發,大力推進中藥材規范化基地建設。加快建設融水縣桂北(國際)中藥材倉儲物流中心,建設融安縣仙草堂中藥材精品園區。在融安縣創建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集聚區。到2020年,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力爭達14萬畝,全產業鏈產值達10億元。

(九)提升打造漁業產業

以“三江稻田鯉魚”“融水田鯉”兩個地標產品為基礎,在三江、融水大力發展稻田綜合種養。以稻田生態綜合種養為基礎,大力發展螺螄養殖產業,扶持產業鏈各個環節,提高單產水平。實施漁業生態養殖提升行動,推進池塘標準化改造,扶持發展循環水養殖、凈水漁業。提升羅非魚池塘高效健康養殖模式,扶持休閑漁業品牌建設。到2020年,全市漁業產量達到7萬噸、產值8億元。

(十)提升打造優質家畜家禽產業

柳江、柳城和鹿寨3縣及部分城區發展形成生豬產業帶,柳城、鹿寨、融水、融安推進優質家禽和旱地養鴨規模養殖,柳南區發展優質蛋雞養殖。在柳南區建設優質蛋禽養殖園區鴨苗孵化基地并創建家禽產業高質量發展集聚區。大力推廣畜禽標準化養殖和生豬生態健康網床應用,到2020年,全市年出欄家畜達260萬頭、肉禽達3400萬羽,禽蛋產量1.6萬噸,全市肉類總產量23.6萬噸,產值87億元,230家畜禽規模養殖場通過生態養殖認證。

 

(十一)提升打造油茶等特色經濟林產業

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大力扶持發展油茶產業,打造油茶高產高效示范園,推進油茶精深加工增值。根據自治區油茶產業“雙千”計劃任務,結合我市油茶種植現狀,計劃用四年時間(2019年-2022年),適當擴大油茶種植規模,加強油茶低產林改造,提高油茶質量效益,優化油茶產業結構,實現油茶產業發展質量、效益雙提升,努力將油茶產業打造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成為長期鞏固精準脫貧成效的“壓艙石”。嚴格執行油茶產業項目管理相關規定,加強項目管理。抓好油茶產業龍頭企業培育。制定油茶品牌打造工作方案,支持三江油茶申報地標產品,著力打響“中國油茶之鄉”“三江油茶”品牌。創建廣西香杉生態產業優勢區和柳州細木工板、生態板、油茶產業優勢區,重點在融安縣打造香杉產業高質量發展集聚區,在三江縣打造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集聚區。到2020年,全市油茶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以上,其中良種油茶面積達30萬畝以上,力爭帶動2萬以上貧困人口脫貧。

責任分工:市農業農村局、林業和園林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區人民政府具體推進(排在第一位為牽頭單位,下同)。

三、重點工作

(一)實施質量興農綠色發展行動

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落實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行動、創新推廣“微生物+”生態養殖、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鄉鎮、創新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力爭到2020年,全市農作物標準化生產基地面積達30萬畝以上、“三品一標”產品達180個以上;建立完善科學施肥管理和技術體系,科學施肥水平明顯提升,主要農作物農藥化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農作物肥料率提高到40%以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90%以上;農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30%以上;爭取2020年全市畜禽現代生態養殖場認證率超額完成任務;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基本實現追溯管理全覆蓋;到2020年,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5%以上;全市主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5%,全市所有的產糧大縣、糧源基地和蔬菜產業重點縣實現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達70%以上。

責任分工:市農業農村局、生態環境局、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區人民政府具體落實。

(二)實施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行動

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拓展農業功能發展休閑農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019年,力爭建成1個以上自治區級農產品加工集聚區,7個以上市級農產品加工集聚區。2020年,力爭新建成5個以上市級農產品加工集聚區。積極打造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積極創建國家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縣和國家、自治區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區);到2020年,全市主要農產品初加工轉化率達到70%以上,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8%以上。全市培植200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冷鏈物流裝備水平顯著提高,果蔬、肉類和水產品冷鏈流通率分別提高到25%、40%和45%以上。力爭創建1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建成2個以上五星級“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企業(園區)”,建成15個國家級和自治區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實現休閑農業旅游收入30億元。

責任分工: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農業農村局、發展改革委、商務局、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區人民政府具體落實。

(三)實施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創建行動

深入開展柳州市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增點擴面提質升級三年行動、創建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積極打造國家級田園綜合體,推進我市農業的技術升級、改革升級、產業升級。到2020年,全市建成自治區級核心示范區24個以上、縣級示范區50個以上、鄉級示范園227個以上、村級示范點1000個以上;力爭再創1個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3個以上廣西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繼續爭創國家級和自治區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突出抓好柳江區“鄉約·藕遇”第一批自治區級田園綜合體建設,做好鹿寨縣“寨美一方”自治區級田園綜合體備選項目建設,支持柳城縣古砦仫佬鄉和三江縣布央村田園綜合體創建。

責任分工:市農業農村局、林業和園林局、財政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區人民政府具體落實。

(四)實施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行動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推進科技與產業化深度融合、創新發展智慧農業、深入實施優質種業提升工程、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到2020年,建設一批“星創天地”,創建一批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戶;推進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經費改革初見成效;推廣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逐步提升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建成桂中優勢種子生產基地,持續開展“看禾選種”活動,全市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貧困地區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五小水利”工程和小微型水源工程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整治、“小塊并大塊”等工程有效推進,全市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181萬畝。

責任分工:市農業農村局、科技局、水利局、大數據發展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區人民政府具體落實。

(五)實施品牌強農行動

實施“柳”字號農業品牌培育工程、突出打造“富硒”品牌農業、發掘和宣傳“柳”字號農業品牌文化。打造一批“柳”字號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農業企業品牌、農產品品牌,培育1~2個在自治區級以上的品牌企業,培育2~3個在廣西甚至國內市場具備一定影響的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扶持2~3家在行業內具有影響力的農產品電商品牌,到2020年,培育10個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在全市10家企業已認證11個富硒農產品的基礎上,實施富硒農產品開發項目,建立富硒示范樣板1500畝(其中柳城200畝,三江200畝,融水300畝,鹿寨200畝,柳江250畝,融安200畝,柳北150畝),認證富硒農產品2個;制訂年度宣傳計劃,加強品牌宣傳力量,講好“柳”字號農業品牌故事,合力面向國內外宣傳柳州螺螄粉、柳州·融安金桔、柳州茶葉等極具文化內涵和精彩故事的柳州特色農產品品牌;各縣區根據自有優勢農產品產業布局,加強在國內各類媒體的宣傳推進力量,組織打造2~3個縣域性特色農產品品牌。

責任分工:市農業農村局、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林業和園林局、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區人民政府具體落實。

(六)實施農產品產銷對接行動

繼續推進建設廣西新柳邕農產品交易市場、柳城桂中原生農副產品交易市場、融安桂北農產品電商園、融水縣桂北(國際)中藥材倉儲物流中心等一批大型特色專業市場,打造特色專業市場;在世紀聯華等設立“柳州特產專柜”,進一步做好貧困地區農產品農超對接等營銷活動,促進“農超”對接;出版發行《柳州特產寶典》宣傳柳州特產,每年組織開展或參加大型農業會展5場以上,組織200家企業以上參與,全力開拓營銷渠道;對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地區,讓柳州綠色生態農產品“走南闖北”開拓對接高端消費市場;全面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到2020年全市建成村級信息服務站(益農信息社)數量達2800個以上,形成覆蓋全市所有行政村的農產品供應上行體系。

責任分工:市商務局、農業農村局、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區人民政府具體落實。

(七)實施農業龍頭企業壯大行動

建立以市為中心、各縣區為基礎的農業龍頭企業梯次培育、管理機制,加大財稅、用地、金融、電力等政策扶持,到2020年,力爭自治區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30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數量達到150家;謀劃一批農業產業項目,重點策劃特色種養及農產品深加工項目,通過精準招商、定點招商,實現農業招商引資創新突破,每年市級組織赴區外進行農業精準招商不少于5次,各縣區組織不少于3次,各縣區完成重點農業加工業招商項目簽約2個以上;深化與以東盟為重點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業合作,全力抓好螺螄粉、茶葉、干米粉等優質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及加工企業的扶持,逐步擴大外貿成果,深化農業對外開放合作。

責任分工:市農業農村局、商務局、投資促進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區人民政府具體落實。

(八)實施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創新行動

抓緊做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收尾工作,全面開展“回頭看”,梳理存在問題并進行整改,確保證書應發盡發和頒發“鐵證”,在柳城縣、鹿寨縣、融安縣、融水縣、三江縣、柳江區和北部生態新區開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實現縣級市場建設率70%;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組織推薦和培育申報一批國家、自治區和市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到2020年,全市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達220家;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到2020年,全市累計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人數達1萬人以上;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推進“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經營模式,加快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積極開展生產資料供應、種子種苗繁育、病蟲專業化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機械化作業等生產性和經營性服務,鼓勵通過訂單農業、股份分紅、利潤返還等方式,實現小農戶分享農業全產業鏈增值收益;創新金融支農體制機制,落實養殖業貸款財政貼息,加快開展貧困地區特色農業保險試點工作,落實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探索設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風險補償基金,加快農村金融產品與服務方式創新,大力支持農村經濟發展。

責任分工:市農業農村局、發展改革委、財政局、柳州銀保監分局、人民銀行柳州中心支行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區人民政府具體落實。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加大政策扶持。各縣區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切實把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擺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突出位置,加強組織領導,精心組織,細化方案,狠抓落實,確保行動舉措落到實處。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構建形成五級書記抓落實的體制機制,充分調動和發揮基層黨組織在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產業扶貧、村級集體經濟建設等方面的示范帶動作用,為推動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在現代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加工園區創建、冷鏈倉儲物流建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龍頭企業帶動引領、大企業大招商等關鍵環節,加大項目支持和財政投入,并按規定統籌相關資金予以扶持。要創新信貸、保險、擔保、抵押等金融政策支撐,加大用地、用電、用水和道路基礎設施建設等優惠政策扶持,降低農業經營主體的要素投入成本,為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政策保障。

(二)深入整合資源,著力打造集聚區。各縣區要精心謀劃,科學整合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等現有的項目、平臺和資源,規劃打造要素集聚、現代特色、龍頭帶動、機制創新、優質高效、綠色發展的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集聚區,成為引領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先行區和改革創新高地(任務詳見附表)。

(三)注重宣傳服務,強化督查考核。各縣區和各有關部門要加大力度,做好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宣傳工作,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宣傳報道我市推進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舉措、新成效、新典型、新經驗,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各縣區人民政府是推進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責任主體,要完善工作機制,統籌協調推進。市農業農村局要牽頭制定檢查和考核制度,加大督查力度,對落實成效突出的縣區,將在資金、項目等方面予以傾斜扶持,充分調動各縣區各部門抓落實的積極性,確保取得實效。

新世紀檢驗認證有限責任公司
電話:400-016-9000
郵箱:post@bcc.com.cn

聯系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廣渠門內大街45號D座5層

聯系我們

想咨詢更多認證服務,請您填寫下面表格,我們將在工作時間內回電!
填寫并發送此表單即表示您已閱讀我們的免責聲明,Cookie政策和隱私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