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泰州市中醫院 作者:編輯 時間:2016-04-05 11:17:00
清明是三月節。清明因其風,溫風如酒,清香而明潔。清明風為巽,巽為繩直,故萬物至此齊整清明。
清明往往在寒食之后,“寒食春過半,花秾鳥復嬌。從來禁火日,會接清明朝。”清明節后,墻頭風急數枝空,滿溪紅片向東流,該是惜春時節了。
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唐朝,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
清明陰歷日期為何不固定
民間有“四五清明”的說法,但事實上清明節并不固定在4月5日這一天,而是在4月4日~6日之間變動。這是因為清明節不但是節日,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而二十四節氣不是按照時間,是按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位置劃分的。不過即使節氣日期改變,差異也只會在3天內。
清明習俗
清明之際,人體內肝氣最旺盛,如果肝氣過旺,會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同時還會造成情緒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發各種疾病。同時,清明時節雨紛紛,天氣潮濕,各類細菌、病毒也更加活躍。清明節是養生的重要時期,那么大家應該如何養生呢?
衣:要遵循“春捂”之說
清明節時節氣候變化多端,忽冷忽熱,衣著不能頓減,尤其是嬰幼兒、孕產婦、老年人。應根據氣候變化,隨時增減衣服,注意防寒保暖。要遵循“春捂”之說,有高血壓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老年人、有痛經史的女性,要盡量使身體“不凍不寒”。
食:飲食宜溫,以清補為主
中醫學認為“春與肝相應”,清明時節應多吃“柔肝”的食物,飲食宜溫,以清補為主。因為正值肝陽上升時節,故不宜進食筍、雞、海魚等“發物”。《千金要方》載飲食應“省酸增甘”,故忌酸食如羊肉、狗肉、鵪鶉等,宜食甘溫補脾之品如薺菜、山藥、菠菜、韭菜、銀耳、大棗等。另外介紹幾種適合清明時節吃的食物。
1、薺菜。清明時節最適宜吃的時令蔬菜是薺菜。“三月初三,薺菜當靈丹”。中醫學認為“春氣者諸病在頭”,很多人容易出現頭痛、昏眩。薺菜可降壓、健胃消食、強筋健骨、明目養肝、潤肺和中,有助于增強免疫功能。
2、河蚌。“春天喝碗河蚌湯,不生痱子不長瘡”。清明前,水中的微生物還未頻繁活動,因而此時河蚌最干凈,肉質也最肥厚可口。
3、韭菜。含較多膳食纖維,可助瘦身并促進食欲,殺菌消炎,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4、馬蘭頭。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利濕消腫之功效,不但能補充維生素,緩解春困,還對咽喉腫痛非常有效。
5、螺螄。此時螺肉肥美,是食用螺螄的最佳時令。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鈣質的天然動物性保健食品。
住:早睡早起,避免長時間的熬夜
人們應有意識地調整作息,早睡早起,避免長時間的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適當午睡以消春困。
行:宜外出適量運動
清明自然界陽氣升發,養生重點在養陽,關鍵是“動”,切忌“靜”,不可閉門不出,更不可坐臥太久。人們應穿著寬松衣服多到空氣清新之處慢走、打拳、做操,吐故納新。但是老人春練不要太早,應在太陽升起后。另外,外出踏青,“動”宜適度。心臟病、高血壓、慢性支氣管炎等病人,不要逞強登山。掃墓當注意控制情緒。
泰州市中醫院服務號二維碼
泰州市中醫院訂閱號二維碼